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皇帝的精力旺盛,工作進度飛快,誰能幹誰拖沓一眼看出,在他的目光下誰也撐不住幾個回合,不是黯然離場,就得拼命跟上。
就像他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旬休」和「朝六晚四」的工作時間,在堆積如山的工作和各部門的督促下,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按點下班,到時休班?
好在累歸累,獎賞是一點沒含糊也沒打折扣地發放到所有人手中。
包括那些原本在金國起義投宋的「義軍」將領們,得到的獎勵和重用甚至超過了他們原本的預期。
南宋的臨安朝廷,一向對北方投宋的官員都隱隱有排斥和鄙視心理,對他們稱為「歸正官」,為了防止他們再次和金人聯繫,或者裡應外合,大多都被派去南方剿匪,而南宋的南方,當時還是屬於嶺南蠻荒之地,素來是貶謫官員的地方,用來安置歸正官,待遇可想而知。
原來歷史上的辛棄疾,歸宋之後,屢屢上書請求北伐抗金,卻一直不得重用,而是被派去川西和嶺南一帶剿匪。
起初他只是去嶺南任職,結果因為太過生猛,赴任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剿滅沿途盜匪山賊無數,結果剛到地方,就被久仰大名的上司借調去剿匪,接下來的十幾年間,幾乎都在不斷的調職剿匪奔波的路上,最終接到調令北上抗金之時,已年過花甲,死在了趕往前線的路上。
一代文豪,文武雙全,名動天下的辛棄疾尚且落得如此結果,其他的歸正官就更不必說。
而趙政此番直接甩掉了臨安朝廷的留守官員,在汴京稱帝的同時,另起爐灶,就給了北方官員更多機會。
就連這次恩科科舉,前來應試的考生,也是北方考生占了大多數。
「雖北方考生人數居多,實因北方漢人受歧視打壓多年,有志不得伸,積累至今,得遇明主,方才踴躍應試。但論及文采,未必勝過南方考生。」
辛棄疾參加過金國的科舉,對北方考生的現狀和南方文人的水平都有了解,虞允文是紹興朝的進士,對南宋的科舉考試流程和內容最熟悉不過,趙政問過兩人之後,考慮了多日,最終決定,南北考生同場考試,錄取則分南北兩榜各兩百名。
如此擴大恩科錄取名額,一則是為了彌補收復北方失地後空缺的大量職位,二則也是為了趙政的新朝堂充實符合他要求的官員。
畢竟,原來那些官員們,這半年跟著他的工作進度,著實損耗不輕。
尤其是那些三朝四朝老臣,這會兒真的是有心無力,根本跟不上趙政的工作節奏。
趙政也沒有難為他們,而是請他們繼續在太學和翰林院任職,負責培養學生和編撰修訂書籍,也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至於考題,趙政特地叮囑了主考官,策論對於政事來說,比經義和詩賦更能體現考生的綜合能力,儘可能減少經義和詩賦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以策論為主選才,而策論的方向,則不限於經史子集,甚至是當代時事,亦可作為考試範圍。
總之,他開恩科要選的人才,是能夠踏踏實實做事的官員,而不是精通詩詞歌賦高談闊論的文人。
御筆親批,將《老子》《莊子》和佛語直接剔除貢舉出題和答題範圍,而《韓非子》和《宋刑統》都放進了必考範圍之內。
虞允文不禁愕然,古今多少皇帝,都將「無為而治」當做是帝王御下術的最高境界,大臣們也常以此來讚頌皇帝,到這位可好,直接乾脆利索地將其排出貢舉考試範圍。
果然,不愧是敢砸飯碗敢掀桌子的龍興帝嗎?
作者有話說:
嬴政:你想多了,朕只是習慣了。
第四十八章 孝宗不肖父(12)
科舉考試內容的變更,不僅是北方士子不習慣,南方士子也不習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