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如此政策使得宗室人口越來越多,朱元璋最開始只封了二十來個親王,可直到今日,宗室人口卻有十萬之多。朱厚熜剛即位之時,就收到過河南山西兩省的官員奏摺,明確表示他們現在的財政留存收入已經不夠支付當地宗室們的俸祿了。
長久以來居住在安陸的少年十分震驚,甚至不知道只是個藩王怎麼能花這麼錢?他當然不知曉,畢竟興王一支子嗣不封,包括湖廣附近的其他藩王,也都是走性冷淡風,好幾個甚至因為不愛生孩子被除爵。但其他的則不然,光是山西慶王一人,就生了九十多子女,一百四十個孫子。這些宗室聚在一起,活生生將大明財政吃空!
對於這點,不管是百姓,官員們同樣頗有微詞。主要是朱元璋你讓自家親戚吃肉就算了,文武百官們不能連湯都喝不上吧!
明朝官員俸祿之低,待遇之差,可以說前所未聞。哪怕是你十年寒窗年少當官,之後屢立奇功,在官場上青雲直上萬人敬仰,臨到五六十歲做到一品大員,你的俸祿依舊不如親王的十分之一,哪怕是最末等的奉國中尉,俸祿也是縣令的三倍。當年朱元璋有次微服私訪跑到大學士家,沒看到人,只有一衣衫襤褸的乞丐蹲在地上刷牆,當即有些不悅,認為自己來了卻沒人迎接。結果「乞丐」起身,對皇帝戰戰兢兢道:「陛下,我就是你的大學士啊。」
所以也別怪大明遍地貪官,假如不收點孝敬,是真的養不活家人。在這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氛圍下,官場風氣越來越不好。
這次朱厚熜選擇宗室開刀,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打從登基就有這個念頭。這件事兒他誰都沒告訴,只跟冼如星商量了。在看完宗室觸目驚心的花銷後,冼如星也覺得一定要改。
但怎麼改終究是個問題,朱厚熜本身就是從藩王升上來的,倘若自己提出削藩,頗有些左手打右手的意味。再者他們都是朱棣這支,當年朱棣發動「靖難」的藉口可就是反對削藩,無論從祖宗還是自身來講,都不能輕舉妄動。
恰好嘉靖因為厭惡了王瓊打算出手收拾他,冼如星很清楚這位王尚書都本是,於是便提出拋出個樹枝看對方接不接,王瓊此時掌管戶部,由他出面再合適不過,所以才有了今日這齣。
而王瓊也並未讓兩人失望,他當過地方官混過工部兵部,對宗室具體什麼樣堪稱瞭若指掌,開篇從宗室這些年的花費講起,一直到最近連著兩次的藩王造反,一樁樁一件件,從大到小都不放過。讓人聽後憤憤不平,恨不得就此將這些國之蛀蟲就地正法。
然而即便這樣,也依舊有人站出來反對,其中禮部右侍郎的聲量最大,他直接表示宗室的份例乃是《皇明祖訓》中朱元璋規定好的,如今陛下登基靠的就是皇明祖訓這本書,要是連祖宗禮法都不聽了,大明江山根基何在?
雖然很多時候大明的文官都給人一種自私自利,專注扯後腿的印象,但這次他們真不是為了個人。主要當年朱元璋死前明確表示自己定下的這個《皇明祖訓》一個字都不能改,關鍵他還不像宋太祖,給出的規矩只有一個大框架,後世子孫可以隨便往裡填,朱元璋的這本書,大到皇位繼承,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全部照顧到,細緻的不能再細,簡直讓人無處落筆。在這種情況下,誰改了誰就是遺臭萬年。
另外朱棣也是開了個不太好的頭,大明終其一朝,雖然藩王基本都被養廢了,但依舊時不時有寧王之類的出來蹦噠。哪個人主張削藩,萬一再來一次「靖難」,那豈不是歷史的罪人?
不過王瓊這次似乎鐵了心要動宗室,當即反駁道:「現在宗室每年祿米需要八百萬石,而朝廷去年的歲入只有四百萬石,拋去給這些,還有給官員的俸祿,軍餉,邊防的守備開支,我就問問你,不動的話錢從哪兒來?□□遺言是國本,這些就不是國本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