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虑(终) (第1/10页)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最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元朝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他被天宁寺的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诏前往和林。路过云中时,海云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遂邀他同行。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后,讲述佛法大意,忽必烈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对刘秉忠甚是宠爱,海云返回南方后,刘秉忠就留在忽必烈的府邸供职。

在此期间,刘秉忠多次上书,建议忽必烈,要正纪纲,行法度,使天下可不劳而治。广开言路,鼓励直言。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对天下之民多施教化,不许下级官员随意定罪,死罪须上报听候断决。办学校,实行科举制,引导开国功臣的子孙入学校,选用有才能者。

忽必烈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这些也促使忽必烈提出宽刑慎法作为元朝刑法的指导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扈从忽必烈至上都,在南屏山的精舍清修。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闻讯大为震惊,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助丧,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灵柩,葬于大都,后移葬到刘秉忠的故乡。

刘秉忠的诗词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和理想的人。

《木兰花慢·混一后赋》: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诉衷情》:山河萦带九州横。深谷几为陵。千年万年兴废,花月洛阳城。图富贵,论功名。我无能。一壶春酒,数首新诗,实诉衷情。

公元1275 年,马可·波罗历经约四年艰辛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元朝的首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斯蒂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斯蒂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盛世之下,元朝却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天命系统【你好,要金手指吗】 重生大陆酒店,杀手肆意人生 重生87,半年爆赚200亿美金 超极品狂少 四合院开局撮合傻柱和娄小娥 冰山女总裁的绝世兵王 我的艺人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