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商君书(2)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治观

在中国语文中,“自治”二字作为一个固定词组连用,盖始自《商君书》,在其《定分篇》中,“自治”一词,凡三见。曰:“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敢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曰:“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悫而各自治也。”又曰:“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从字面的意思看,《商君书》中的“自治”,是指民众自己治理自己。法家学派中,商鞅一派最重视“法”的功能,他们强调整个社会应在法制的控制之下,依法而行事,吏民皆知法守法,在这个前提下,民众做好自己分内的职事则可,此即为“自治”。但是,在《商君书》特定的语境下,“自治”仍有自己特有的意涵,即第一,“自治”是法制框架下的“自治”,实际上是法制框架下的无条件顺从;第二,从中可能体察出民众自由和权利的缺失。笔者不揣浅陋,略述其所以,以就教于方家。

军事思想

《商君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涉及军事,其主要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是积极主张战争。它认为战国时代是武力征伐的时代,“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开塞》)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立足天下,称王称霸,就必须从事战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反对所谓“非兵”、“羞战”的论调,明确肯定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战去战,虽战可也。”(《画策》)

(2)是农战结合。它认为,农耕为攻战之本,因为农业生产不仅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人民致力于农耕,才会安土重居,从而为保卫国土而战。农、战结合才能使国富兵强。

(3)是重刑厚赏,以法治军。“赏使之忘死,威使之苦生……何不陷之有哉!”(《外内》)通过刑、赏要造成人民“乐战”的风气,“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赏刑》)

(4)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战略、战术。主张明察敌情,量力而行,权宜机变,灵活主动。强调用兵作战要“谨”,反对盲动。注重士气在作战中的作用。在《兵守》篇中探讨了守城防御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当然,《商君书》的军事思想必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名句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8.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生平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战国中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是卫君后裔,以国为姓,故叫卫鞅,亦称公孙鞅,商鞅是他到秦国后被封于商而得名。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

商鞅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洪荒:开局黑化,我通天誓不做怨种! 奇形怪状的大冒险 木叶之橡胶鸣人 弃奴翻天之少帝的宠妃 编辑传播BUG!盛世应我而起! 农门寡嫂:厨娘供出状元郎 诸天世界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