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范纯仁是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二去世的,享年七十五岁。
紧接着在五月,苏颂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他们都比苏轼年长,朝中的宰执或者曾任宰执的人里面,剩下的年纪也都不小了。
以六十五岁的苏轼为参考,章楶年长十岁,李清臣年长五岁,章惇年长两岁,曾布年长一岁,许将同岁,韩忠彦小一岁,苏辙年轻两岁,陆佃年轻五岁,蔡卞年轻十一岁。
其他的都已相继故去。
最小的蔡卞都已经五十四岁了,但是他还没有他哥的政治头脑,是做不了首相的。
若用后世的眼光来看,五六十的年纪坐到这个位置,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可在大宋这个时候,这些人都已进入暮年,大宋朝廷开始青黄不接了。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近几十年一直处于新党旧党的折腾中,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站队比政绩重要,所以冒出来的新鲜血液不多。
一个朝令夕改的朝廷,自然只能出蔡京或者杨畏那种两面三刀的人才。
其他就算有能臣,也会在一次次变革中被打翻在地,毕竟做得越好,就越会在下一次朝局颠覆中被清算。
苏轼致仕后,没有住在城中,而是去了郊外的田庄。
因为苏过的蝴蝶效应,秦观没有一次次的被贬,所以也没有因为中暑在岭南之地英年早逝,五十二岁的他也紧随苏轼向朝廷申请了致仕,很快得到批准。
仕途早已让他厌倦,他宁愿和苏迨一起打理报纸的事。
这个时代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如当年科举失利、心灰意冷的李廌,如今跟着商队走过西域和海外的数十个国家,每次回京,都能引起一场轰动。
大宋并不排外,之所以没有大唐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势,主要是因为周围一圈全是敌人。
如今海路畅通,陇右和河西相继收复,西南的大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大宋在一点点向外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这些相互往来也在一点点改变大宋。
世界很大,不是只有北面的辽和西北的夏。
二十六岁的赵煦锐气不减,但又添了几分老练。
朝事的顺利,长子的出生,让他在心态上变得从容。
刘氏晋封贤妃后,想母凭子贵,继续争夺皇后之位,反而因此被赵煦厌恶。
在这个大宋崛起的关键时候,作为大宋的官家,赵煦肯定是希望后宫稳定的,但过于活跃的刘贤妃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她几番找茬下来,孟皇后因为恭谨和顺,更为赵煦看重,所以地位愈发稳固了。
苏过这边,因为知道耶律延禧是什么德行,所以将目光重新挪到党项人身上。
李乾顺南下受阻,东路还因为宋军即将打穿大辽的西京道,威胁到了黑山威福军司的安全,所以又不得不让李合达北返。
黄河几字形的河套地区本来被辽夏瓜分,如今辽的那一块被宋夺了,夏的这一块也岌岌可危。
大同府丢了之后,契丹对数千里之外的这块区域鞭长莫及,也无心与宋军纠缠。
但西夏不一样,他们再丢了这里,可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来种粮食了。
仅仅靠兴庆府和西平府的那一小块区域,如何能供应百万人口和剩余的三十万大军,尤其是在党项贵族仍不知收敛的情况下。
所以党项平民和士卒开始了大批量的逃亡。
苏过上奏朝廷,将之前俘虏后选择投诚的仁多保忠和嵬名阿吴放到陕西,负责收拢逃亡的党项人,然后按部族分散到河西、陇右和陕西五路等地。
李乾顺一直期待的三国大战没有发生,在知道耶律洪基的死讯后,这位蛰伏隐忍的党项之主绝望地看着他的大夏一点点死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