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的,不由一边念叨着“哪那么容易傻,娘又没使劲”一边领着儿子去了李家祠堂。
今天是一年一日的二月二“龙抬头”,李凌峰和堂兄李仕仁在今日拜了天地君亲后,将会前往福德书院拜师蒙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月二通常在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万物将要复苏,农历二月二在民间又有“龙抬头日”的叫法,意在表明专门负责降雨的龙神即日起后就要履行司雨的职责。
而福德书院也在今日开门收弟子,取“龙抬头,占鳌头”的美意,占祥瑞,祝愿学子仕途一帆风顺。
李凌峰后堂兄李仕仁鸡鸣时分便起,沐浴更衣完毕,现在要一起去李家祠堂焚香燃烛行礼禀明天地先祖长辈后,就在两家大人带领下朝着福德书院而去。
福德书院在下马塘沽比较有名,第一是因为该书院属于海子塘的村校,举全村之力建成,占地三亩,坐东朝西。
第二是福德书院算得上半个县学,虽然配置比不上真的县学和邻镇的几个大书院,但是毕竟村长凭着侄女在知县大人那里挂了号,多少能领到一些朝廷的资助。
第三是福德书院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这个先生姓何名寰字宁之,之所以说他闻名乡里是因为何寰是举人之身。
何寰年轻时曾是官至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虽然他的修撰也不是自己考来的,后来又因为朋党之争被判流放黔地,几经波折,风声过后虽性命无忧,却也因此被夺官。
何寰年事已高,再也无心官场。家中妻子皆被牵连流放,于是在黔地定居下来。前知县大人惜才,看中其学识允其教书养家,适逢福德书院开馆,海子塘村长不知从哪儿得了风声,先下手为强将人请了过来做山长。
等李家众人抵达的时候,福德书院外已有三三两两的家长带着孩子在门外等待。毕竟是农村,能狠下心来花钱供儿子念书的家庭毕竟在少数。
李凌峰数了数,大概有八人和自己一样是前来蒙学的,加上自己一共九个。
福德书院院门高大庄重,牌匾上龙飞凤舞写的写着书院的名字,显得大气恢宏。正门上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副对联,看得出是出自一人之手。
写的是:
黔地人文,此为根本。
大夏道统,得所师承。
李凌峰安静的站在书院门口等待,待过半晌之后,才有一位身穿学士服,两鬓花白的先生走了出来。
秀才先生陈怀脸上挂着温和的笑,看着书院门口的学习和家长先是拱手一礼,自我介绍之后,紧接着又介绍了福德书院的大体情况,最后说了一些感谢的话。
大体意思就是感谢各位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福德书院来蒙学,承蒙厚爱,我们一定会悉心教导的。
说完最后陈秀才又拱手一礼,然后开口道:“入学事务繁杂,还请诸君相助。”
说完,从书院门内出来两位同穿学士服的青年,李凌峰看两人的衣服款式、发型和年龄,猜测应该是学院内的师兄。
两人也是对着众人一礼后,按照陈秀才的吩咐一人领着家长前去西院缴纳束修,一人则留下来带着九个孩童前往后堂“正衣冠”。
九人在师兄的示范下学得有模有样。
检查合格后,就到了“拜师礼”的环节。九个孩童鱼贯而入,在学堂内,李凌峰见到了刚刚在门外的陈秀才还有三个他不认识的先生。
这三人也是福德书院的教习先生,其中一个正是刘举人,还有其他两位也是秀才,一位姓杨名知茂,一位姓周单名一个骞字。
四位先生端坐在前方的椅子上,何举人坐在上首位,皓首苍颜,身正目肃,一张方脸不苟言笑,显得颇为严厉。他的下首坐着的是杨知茂,其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