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第四十六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正午时分,暖日高照,王凝之邀请祝英台到家府坐客。

吃罢宴席,二人来到书房论文艺,临摹字帖,言行举止,颇为知音。

王凝之有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祝英台同样有着这种思想,要说区别,只有一点,王凝之后世来的罢了。

当下,书房中,王凝之席地看向祝英台白净的脸庞,见纤细的手指挥动着毛笔,一个个劲秀的字迹印入白纸。

王凝之不由想到后世一首越剧,其中对话回荡在耳边:“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她只见,读书人,南来北往。女孩儿,要出门,难如登天……”

念及,久久不能释怀,平白多了几分对英台兄的珍惜。

与此同时,刘宏青正在忙碌钱唐第三批分田,刘越、胡庆彤也在积极训练兵马,力争一个月训练成型,身体有素,基本听的指挥。

半年内,身体素质基本与老兵相等,个人作战能力极大提升,能够进行夜袭作战。

一年半内,争取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军队,做到遇敌袭临危不乱,反做出有效的反击。

现在即将过新年,迎来公元351年,距离殷浩(353)许昌兵败,仅剩短短两年罢了。

仔细想想,投桓温一定是不可取的,因为自己已经标签到司马昱阵营里面,只有在朝廷军尽失后,代替之,成为另一支强军,抗衡桓温荆州军是最明智的选择。

历史上,自从公元354年开始,桓温便基本掌握了东晋的军权,无论是各地的地方军,还是朝廷军,都只能老老实实的听从。

没办法,那时候朝廷的七万大军被殷浩葬送了将近半数,东晋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万,再加上桓温灭国的威望太大,自然顺利掌握了东晋军权。

但若朝廷还有一支可以抗衡桓温的军队,情况变不一样了,绝不会束手以待,后面的五个皇帝面对桓温时,也不会如此诚惶诚恐了。

说起来,王凝之比前秦第三个皇帝苻坚(淝水之战)还要大上几岁,而他能够统一北方,前秦丞相王猛功不可没。

王猛出身贫苦,举于畚箕之间,桓温第一次北伐时(354年),曾欲投奔,桓温欣喜,以高官俸禄后代,但最后因种种原因,继续闲赋,盼望一位民主的到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猛以一介白身,投奔东海王苻坚。

苻坚杀死秦帝苻生,自己登基为帝,给了王猛犹若手足的信任,事实证明,苻坚、王猛联手一扫北方诸国,建立起了南北朝历史上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秦国。

较真起来,他们二人比之刘备和诸葛亮取得的功绩强多了,这不单单体现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上的功绩。

还体现在民生上,王猛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

同时对穷苦百姓极为重视,因为王猛的嫉恶如仇,前秦少有百姓受到官吏欺压。

而此时的王猛,正以贩卖畚箕为生,王凝之准备于后年请辞北伐之际,专门拜访他。

时间消逝,很快来到了下午。

申时一刻,祝英台有事请辞,王凝之挽留不成,起身送别,一路送到了府邸正门的外。

朱红大门前,祝英台微微拱手,开口道:“叔平便送到这儿吧,今天的讨论让我很欣喜,不过更欣喜,能在钱唐遇见叔平这般知心之人,这世上,除了母亲和银心,怕是只有叔平了。”

或是怕王凝之疑心,便又道了一句:“不要多想,我爹爹对我很好,只是他有点不理解我。”

闻言,王凝之有些想笑,在心中叹道:“你这语气,说话的神态,也只有梁山伯那个木头看不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小公爷 被赶出家门后,我考上了文武状元 玩转明末 极品假太监 拜占庭:从丝路杀出的骑砍佣兵 李钊的古代生活 红楼一梦雪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