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第七十八章 烛影斧声 (第5/5页)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亲征太原时,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开封府尹加亲王,这是五代时期“准太子”的标配,赵匡胤由于诸多原因并未着急立太子,很多后世学者据此认为赵光义并不是“篡权夺位”,他只是将自己做皇帝的时间提前了几年。

在历史上,有三种政权的交接方式:谋反式、继承式、谦让式。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赵光义辛辛苦苦搞出个“金匮之盟”,没想到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更大。如果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将来要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就赵光义的这种做事风格,他会让赵德昭长期存在吗?事实果如所料,赵光义继位,赵德昭只存在了三年,就连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没活过二十三岁。

更有学者扒出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的事实:“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陈桥兵变时,赵光义跟着母亲杜氏在一起,听到赵匡胤得手了,才敢跳出来迎接报信者。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兄弟两个,一个极力想洗白自己,说自己是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情非得已;一个总想把自己加进去,好像只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才算是老干部,无非是想向世人证明,这大宋江山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伟人毛公曾这样评价赵光义:“不择手段,急于登台”,以及“赵匡义小人”之语。毛公给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提到了同一个高度。

后世学者一致认为,宋太祖赵匡胤“规模广大如汉高帝,谋深虑远如汉光武。”在位十七年,立三百余载之基,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太祖赵匡胤曾作《咏史》诗云:“天下攘攘百岁间,英雄出世笑华山。南唐北汉归一统,朗月残星逐满天。文治彬彬开盛世,武功赫赫震幽燕。席间杯酒销王气,汴水流年咽露盘。”算是为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做了个总结发言。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以宋太祖为自己的榜样,他说:“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大清乾隆帝也曾说过:“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

历史总会要翻篇的,赵匡胤驾崩,留下千古谜团。没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大宋这艘巨轮,还是要继续迎风破浪,驶向远方。

国不可一日无君,开宝九年(976年)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大宋的晋王赵光义,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依照王朝礼数规定,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哀悼与尊重,新皇即位后在本年中,仍要沿用原有年号,一年后才可自主改元。赵光义完全不顾及这些,虽然离公元977年的没几天了,继位当日,赵光义就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

此时的北汉战场,宋军与契丹铁骑激战正酣,难解难分。潘美突然接到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噩耗,不由得悲从中来,禁不住痛哭失声,众将一筹莫展,六万宋军,顿时全无斗心。全军大悲,这仗没法打了,党进只得命人高挂免战牌。

潘美致书新皇赵光义,请求撤兵,潘美、党进现在所带的六万精锐之师,那可是大宋全部的家当。

仗打得好好的,突然要求撤军,赵光义一脸的蒙圈,“潘美,你这是几个意思?为赵匡胤讨公道?造反?重新演绎黄袍加身?”赵光义刚刚舒展的眉头,又一次紧锁起来。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周天子柴荣 特工:开局郑耀先和我接头 创世之丛林鹰飞 红楼:金玉良缘 穿越复国:王子只想种田 大明:我是最强皇帝 统一天下,从截胡秦始皇出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