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宣布“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
该年“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次年(建文元年)二月断然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
“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特别补充一下,建文帝流放了四个皇叔,逼死了一个皇叔,看着这五个皇父逆来顺受,听凭摆布,他却全无一点怜悯。甚至,湘王朱柏全家自焚明志,他还赐给这位叔父一个谥号“戾”,足见其心坚如铁,与史书所称的“仁慈”完全不符。
七月,建文帝“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终于迫得燕王朱棣举兵相抗。
建文帝的表现也相当干净利落,马上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燕王属籍,派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等人率数十万大军分道并进,气势汹汹,直扑北平。
如此杀伐干练的建文帝,为何会有“仁慈”之名呢?
主要得益于《明史.》里的两条记载。
一条来自《黄子澄传》,文中说: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另一条来自《恭闵帝本纪》,文中说: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黄子澄传》条的记载突如其来,让人手足无措。
建文帝处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手脚麻利,血腥残忍,怎么轮到处理燕王时,却踌躇犹豫起来了?来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让人难以置信。
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央军与叛军交战,中央军自士兵到将领,都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不敢伤燕王朱棣一根毫毛。
人们也因此将朱棣赢得天下的原因归结于“毋使负杀叔父名”这句话,感叹无限地说:建文帝,真是太仁慈了!
想想看,因为这所谓的“仁慈”,致使兵祸连结,在三年的战乱里,双方战死士卒高达几十万人,“淮以北鞠为茂草”,这是“仁慈”吗?
还有,因为这所谓的“仁慈”,致使江山易主,建文帝自己生死不明、下落成谜,这又是“仁慈”吗?
我总觉得,朱元璋是把就藩诸王当成小孩子哄,说“当皇帝不如当藩王好”;而《明史》是把读者当成小孩子哄,说建文帝因“毋使负杀叔父名”而失天下。
话说回来,“毋使负杀叔父名”这一句“名言”,并非《明史》的胡编乱造,其在明朝官方修订的《明神宗实录》中也出现过,明朝不少人也对此产生过质疑。
崇祯年间的朱国祯曾指出,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被猛将平安追杀得极其狼狈,在走投无路之际,平安的战马马失前蹄,他这才侥幸逃了一命。后来朱棣登基,和平安聊起前事,问:“前日之战,汝马不蹶,其杀我乎?”平安据实回答:“杀之。”
另外,镇守济南城的铁炫假装向朱棣投降,准备在朱棣进城的时候,用千斤铁闸将之砸死。只不过,此计实施时,控制机关的人时机把握不准,仅砸中朱棣的马头而已。
还有,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曾效仿唐太宗表彰“照陵六骏”的做法,命画师给自己曾乘坐过的战马画像,有《四骏图》、《八骏图》,画像上有记录:“其一曰龙驹,郑村坝大战,胸膛着一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