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杨家烧锅一 (第1/8页)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鸡年正月初五清晨。也不知道谁家的孩子,醒得这么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淘气,乒乓的放着炮仗,时不时的还来上几个“二踢脚”双响子、麻雷子,在寂静的小村落里显的格外响亮,把熟睡的人们过早地吵醒了。同时,惹得不安分的大黄狗,也跟着叫上几声,落后报晨的公鸡躲在鸡架里,也赶紧抻长脖子喔喔啼叫起来,声音沉闷而细长,像有人捏着它脖子一样。按着每天这个时辰,天已经亮了,今天有点假阴天,天空阴沉沉的,但此时小清雪已经停了。

赵二爷早就起来了,已经给大青骡子和毛驴添完一和1草,正拿着一把扫帚,哗啦、哗啦地扫着院子。昨天晚上飘了点雪花,加上家里两个半大孩子放鞭炮、烟花,弄得地上到处是碎屑。二爷一边扫一边嘟嘟囔囔骂,一会儿是天没完没了地啦啦雪,一会儿是小鸡满院子拉屎,不然就是家里其他人懒,不起床啦。反正他是有个习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自己干点啥,就会自言自语的骂人,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抱怨。【注释】1一和:方言;一遍,读huo四声。

赵家院子坐落在村子的正街旁,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四合院,对着大街是一溜三间青砖面的草房,院子的左右各有几间厢房,北侧是正房大三间。赵家在当地不算大户,但也算过得去,自己种了三垧八亩地。除了种些口粮和自家吃的蔬菜,能够保证一家四口的温饱。还能多种一些高粱和苞米,年头好的时候,粮囤中也有些许余粮。自己又有烧酒的手艺,于是,开了一间小酒坊,东北的酒坊,又叫烧锅。烧锅的名称多以加一姓氏,如:赵家烧锅、李家烧锅。一年四季隔三差五地烧上一锅,就近卖给三村五里的乡亲,与水师大营的清兵。除去上交各种皇粮国税、徭役费、人头捐,各项人情往份,每年也能攒些散碎银两。关外的日子,总是比关里家的日子好过,这里黑黝黝的土地肥沃,随便撒去一把种子,就能长出一片庄稼来。赵家原来是山东菏泽人,在城里开一间烧酒的作坊,早年间生意还可以,年吃年用还能够有一些积蓄。可赶上连续两年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吃的粮食都没有,哪还有余粮烧酒。连地瓜干都买不到,赵家也只能关了作坊坐吃山空。平时觉得自己攒下的那些财富挺殷实,可到了灾荒年与粮食一比较,简直没什么用。原来几十个铜板的一斗米,现在都涨到好几千。幸好自己是烧酒的,原来在仓里有点存粮,扫扫粮仓底也弄出几口袋来。就这样,全家人省吃俭用,每天每人两碗稀的,加之人口少,勉勉强强对付着没被饿死。

这人啊,为了生存总会想出各种办法。各地的饥民,开始不顾朝廷的禁令,大批的灾民开始“闯关东”。赵二爷两口子一商量,自家存粮也吃不了几天,如果再熬下去,怕一家人也要开始挨饿了。总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啊,咱们也闯关东吧,毕竟那也是一条活路。于是,全家收拾好自家的东西,背包罗伞地领着孩子,跟随闯关东的队伍,来到了关外,辗转来到吉林。

吉林又叫吉林乌拉,也称船厂、江城的。这里的气候相对关东大部地区来说,不算十分寒冷,让关里人还能接受。更重要的一点是,方便赵家做点小生意,离水师大营近一些,免受土匪胡子的骚扰,最起码比较安宁一点。赵二爷倾尽所有积蓄,在大营附近的鲁民店屯,买了三垧八亩地,在屯中安顿下来。没过二年,赵二爷又支起烧锅重操旧业。附近几个屯子独此一家,加上大营的兵丁,烧酒也不愁卖。况且赵家的酒与关外的酒是有区别的,独特的口感与味道,喝过的人都大加赞赏。所以,一家人的生活也算安稳。

“吱呀”一声,门轴与皮环摩擦声,响了一下,看来,门轴已经许久没有上油了。赵二爷的老婆赵戚氏端个泥盆,迈动两只小脚走了出来,盆里装着半盆绿豆芽,淘洗完准备将水倒给驴骡饮用。听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兴亡云烟事 三国之我的系统奖励有些多 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 寡女悍将 争霸:从小兵开始崛起 崩坏:星穹铁道:我真不是星神!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