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唐人詩作說到邊塞戰事,常見&ldo;覓封侯&rdo;的說法。如杜甫《復愁》:&ldo;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rdo;王維《塞上曲》:&ldo;塞虜常為敵,邊風已報秋。平生多志氣,箭底覓封侯。&rdo;高適《送兵到薊北》:&ldo;積雪與天迥,屯軍連塞愁。誰知此行邁,不為覓封侯。&rdo;李端《送彭將軍雲中覲兄》:&ldo;聞說蒼鷹守,今朝欲下鞲。因令白馬將,兼道覓封侯。&rdo;王昌齡的《閨怨》詩更為人們所熟知:&ldo;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rdo;&ldo;覓封侯&rdo;,其實也是漢武帝時代不少人積極參與對匈奴戰事的動機。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舉行過一次稱作&ldo;鹽鐵會議&rdo;的關於基本國策的辯論。兩種政見的代表人物就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和與匈奴和戰等外交軍事政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鹽鐵論》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批評漢武帝匈奴政策的一派說,當時出擊匈奴,&ldo;苦師勞眾,以略無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間&rdo;,軍人苦戰,民眾辛勞,占領的都是沒有用處的土地,在戈壁沙漠設立郡縣,不僅難以守衛,還需要從內地輸送軍需糧草,這種政策,只能看到過失,看不到收益。他們回顧當時戰爭形勢的嚴峻,&ldo;當路結禍,紛挐而不解,兵連而不息,邊民不解甲弛弩,行數十年。介冑而耕耘,耰而候望,燧燔烽舉,丁壯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則仁者不忍也。&rdo;為了備戰,老百姓不得不穿戴著甲冑從事耕種,手裡握著農具同時承擔守備警戒任務,一旦烽火燃起,丁壯立即投入戰鬥,老者也必須倉惶躲避。所謂&ldo;流涕寒心&rdo;,&ldo;仁者不忍&rdo;,體現了儒學以&ldo;和&rdo;為基點的一種反戰情緒。《鹽鐵論&iddot;徭役》中所說&ldo;長子不還,父母愁憂,妻子詠嘆,憤懣之恨發動於心,慕思之積痛於骨髓&rdo;,從&ldo;困苦&rdo;說到&ldo;慕思&rdo;,以至&ldo;愁憂&rdo;&ldo;詠嘆&rdo;甚至&ldo;憤懣之恨&rdo;,從和平主義的意識出發,表述了當時社會情緒消沉的一面。而《鹽鐵論&iddot;論勇》記錄的肯定漢武帝匈奴政策的一方,卻以&ldo;怯夫有備,其氣自倍&rdo;,&ldo;舞利劍,蹶強弩,以與貉虜騁於中原,一人當百,不足道也&rdo;等言辭,讚揚了戰時形成的英雄主義精神。
&ldo;蹶強弩&rdo;,又稱作&ldo;蹶張&rdo;,是漢代戰爭中一種普遍的作戰形式。漢代畫像中,仍然保留了武士&ldo;蹶強弩&rdo;的形象。也許我們在分析漢武帝時代與對匈奴作戰有關的民眾意識時,兩個方面都應當注意。
打通西域道路
西漢時期,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域(即今新疆乃至中亞地區),曾經被稱作&ldo;西域&rdo;。
所謂&ldo;天山草木荒&rdo;,被有些文人以為沒有意義。實際上,這一地區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西漢初年,位於現今新疆地區的所謂狹義的&ldo;西域&rdo;計有36國,大多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的綠洲上。漢武帝聽說匈奴的宿敵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於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合力夾擊匈奴。漢中人張騫應募,率眾100餘人在建元二年(前139)出發西行。途中經過匈奴控制的地區,被匈奴人拘禁,歷時10年左右方得逃脫。張騫為了完成使命,繼續西行,又翻越蔥嶺,經大宛、康居,到達了大月氏。然而這時的大月氏因為新居地富饒平安,無意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