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回到十几年的口吃矫正班。
第二天,李老师讲了口吃的形成。
小宁发现大多数口吃者也和她相似,都小时受过严厉的斥责或者众人长期的嘲笑。被她拉黑的吃友就是小时候学结巴,由于他生性滑稽,脑子又似乎缺根弦,周围的人就一直逗他,结果他就成了结巴,而且开口必结巴。小宁通过对口吃知识的了解发现,这样的开口必结巴的人的反而精神压力小,和这个吃友的傻愣性格也相符。小宁也遇到其他不少类似的口吃者,一开口就结巴,反而是轻微口吃。那种受伤的小鸟一样一句不说,几乎听不到他结巴的人,反而是严重口吃。
口吃的形成,都是在不断刺激之下形成条件反射,变成一种固定的应激反应。
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说:
我七八岁时就口吃了,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在七八岁之前在外婆家长大,我外婆那边人对我很松,所以我做事很自由,从没口吃,后来我回家了。我妈对我管的很严,骂我又凶,声音很大,而且没完没了,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就口吃了,而且我妈越骂,我越严重。
另一个口吃的女大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我有轻微的口吃,不是学的别人,而是学话时父母太急,我一说不好就骂我,我变成了口吃。再大一点,口吃轻了点,别人基本听不出来。父母总是希望我多学些东西,让我弹钢琴,练跳舞,学画画,可到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那时我总想,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结果我成绩并不好,其他的才能也没培养出来,父母就更急,我也更自卑,父母经常因为我口吃大发雷霆,我的口吃就越来越严重了。
一个女记者回忆说:
童年的经历对我而言痛苦多于快乐,爸爸妈妈总是训斥我,说我口吃是因为没想好就说话,我于是就想了再想,预习一遍又一遍,可事到临头还是会犯毛病。上课时我把答案事先写到纸上,可站起来仍旧是张口结舌……
着名剧作家沙叶新的口吃是典型的恐吓而成:
我小时调皮,父亲就叫一个像门神一样的山东汉子手执扳斧吓我。我一见到他便惊恐万分,口不能言,久而久之,说话就结巴了。
父母是孩子是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对孩子态度恶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那不成熟的心中,父母这个最后的依靠都没有了。
从大量的与口吃相关的资料来看,相当数量的口吃者口吃的最初形成都与父母的不理解和训斥有极大的关系。作家梁晓声的口吃可归于一种压力。他在一篇散文中写出了自己的口吃形成的经过: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导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位外校的听课老师。
我不是不想读。我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还焦急。
“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
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从此,我们小学二年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嗑子”。
一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