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第85章 —今天一整天考试,所以没空更新,我就先替代一下,明天再把内容改回来 (第1/4页)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第100章 85—今天一整天考试,所以没空更新,我就先替代一下,明天再把内容改回来

战国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大动荡时代,各国统治者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都实行“蓄士”、“养士”政策,造成了社会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盛况。由于战国最大的特点是“战”,战争成为各国的头等大事,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不论哪个国家的统治者,不论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没有不谈及战争的,因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论空前繁荣。战国各学派的战争理论,虽因代表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由于都产生在同一历史时期,都是继承前人与总结当时战争的实践经验,在哲学思想上又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思想上又大都建立在“民本”主义基础之上,所以在许多重要论点上,都和稍前的《孙子兵法》一脉相承。不过由于战国军队的结构与编成、战争的规模与目的、作战的方式与方法,都较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战国的战争理论比《孙子兵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最主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战争观上:一是对战争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依据战争产生的直接原因,人们将战争区分为“义”与“不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支持“义战”,反对“不义之战”。认为“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吕氏春秋·禁塞》);并提出“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君书·画策》),“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司马法·仁本》)等的观点。二是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与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基本精神相类似的思想。认为“正(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司马法·仁本》),指出政治与军事是本质与表象的主属关系,说“武为表,文为里”(《尉缭子·兵令上》);并进而强调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说“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文子·上义》)。三是对战争与人民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有军事家们,不论其思想倾向于哪一学派,都强调人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必胜”(《荀子·议兵》),说“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文子·上义》)。与其他因素比较,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尉缭子·战威》),说如能“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尉缭子·制谈》)。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一是有了以少击多的思想。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认为采用伏击、突袭、邀击等战法,即可以寡击众。二是持久战思想已经形成。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由过去的“固垒而待之”(《左传》成公十六年)发展为“固守勿与战”(《国语·越语下》),以及为了反攻而“埤垒广志”的“必以为久”(《孙膑兵法·威王问》)。三是歼灭战思想渐趋成熟。不但认为“尽敌为上”(《国语·周语中》),而且要“覆军杀将”,使敌“虽欲生而不可得”(《孙膑兵法·月战》)。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被秦军全部歼灭,就是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四是预备队的理论开始形成。认为战阵必须“有锋”、“有后”,“待令而动”;兵力部署应“斗一守二”,控制三分之二的兵力待机扩张战果(《孙膑兵法·八阵》)。五是城市防守战的理论已渐完善。不仅有了基本上可以包括整个冷兵器时代的全部攻守城战法,而且认为“有必救之军”才有“必守之城”,解围必须“中外相应”(《尉缭子·守权》),攻城必须“阻其外内(阻止援军人内)”(《六韬·虎韬·略地》)。在作战方法上:一是有了野战中的各种不同的战斗队形,如方阵、圆阵、锥形之阵、雁行之阵等。二是有了各兵种的基本战法,如步战,骑战、车战及协同作战战法等。三是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明末小土匪 锦绣盛唐 铁血大明 堂堂吕布,为何要去做谋士 三国小师弟 三国之争霸天下 夺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