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小说吧】地址:www.xiaoshuob.cc
薛延陀将为他这将冲动的出兵,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李世民正式班师。
九月二十,李世民到辽东城。
九月二十一,渡过辽河。
十月十一,到达营州。
此次征伐高句丽,终于告一段落了。
在营州,李世民将收集的阵亡将士遗体,集中于柳城东南,亲自写了祭文,泪洒长空,以祭奠战死他乡的英灵。
然后,厚恤厚礼赐给阵亡等有功将士,这在当时,一人战死,全家光荣,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烈士的父母有很多人压抑心中的悲痛说:“吾儿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但李世民心中始终怏怏不乐。
虽然斩首了高句丽四万多人,也带回了七万多高句丽人,迁入中原大地。
但唐军此次随行的马匹,折损程度达到了惊人的十之七八,可谓损失惨重。
最重要的是,唐军虽然攻克了辽河以东十座城市,并且设置了州县,但这是建立在沙上的大厦,虚浮无根。
当唐军撤走之时,所有辽河以东的土地和城市,又全部被高句丽重新占领。
以此而言,此次征伐,战略上让高句丽屈服的目的没达到;在战术上对辽东的控制也归于失败;即使在具体的战斗上,也很难说有完全的成功。
李世民心中大悔,他对左右侍臣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李世民想起了他的那个老伙计,也想起了自己曾经命人,推倒了他坟前由李世民亲自撰写的墓碑。
李世民和魏征两个人的交恶,源于李承乾的被废。
魏征是贞观之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类似图腾的存在,似乎永远都不会倒。
事实上,魏征确实是善始善终,成就了千载之下,君臣相知相遇的美好。
在魏征逝世之时,李世民有感于魏征之谏,曾经亲临魏宅,挥泪送别魏征的灵柩。
但世间之事,器满则溢,月满则亏。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牵连出了侯君集,还有太子原左庶子杜正伦,非常不巧,这两人都是魏征向李世民重点推荐,可为宰相的大才。
李世民帝王之心术一起,非常怀疑魏征可能有朋党之嫌。
如果说朋党之罪或许有,因为正人有正人之党,邪恶也一样会有臭味相投之人,只要是人,就难免有两三好友,也难免有交友不慎之嫌。
但另外一件事,就真正触犯了李世民的逆鳞。
那就是魏征贞观之谏,也可能只是沽名钓誉的行为。
魏征和禇遂良有很好的私交,当时褚遂良负责撰写李世民起居注,那是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纯真实的文本记录。
而历朝历代,有一个传统,为了保证起居注的真实性,皇帝本人不看自己的起居注。
但李世民一直心存遗憾。
他三番五次都想亲自看看自己的起居注写成什么样子,毕竟六月初四,杀兄屠弟,是实打实地背负了这个罪名。
李世民倒也不遮掩,他对当时负责监修国史的房玄龄提出自己的疑问说:“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房玄龄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就老老实实回答道:“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这必怒,故不敢献也。”
李世民见房玄龄不上道,不肯主动将起居注给自己看,就只好干脆挑明了。
他直接说道:“朕之为心,异于前世……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
这句话,这种事,房玄龄实在不好接口。
但皇帝发话,总需有人回话。
谏议大夫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